顶叶癫痫(Parietal Lobe Epilepsy, PLE)

一、简介:顶叶癫痫相对少见,约占需要手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5%左右。患者发作前可能会有异常感觉(包括一侧肢体局部的麻木感、紧缩感、针刺感、疼痛感、蚁行感或发痒感),并且异常感觉常会从肢体远端向近段蔓延。有些也可以表现为定向障碍、躯体错觉、眩晕感、视错觉或复杂形式的视幻觉、语言障碍等[1-2]。

 

二、顶叶解剖[3-5]:

cerebral


1、背外侧面:位于中央沟后方,顶枕沟前方以及外侧裂延线的上方,有与中央沟平行的中央后沟,在两沟之间为中央后回(postcentral gyrus)。在中央后沟后方有一条与大脑半球上缘平行的顶内沟,顶内沟上方为顶上小叶(superior parietal lobule),下方为顶下小叶(inferior parietal lobule),顶下小叶又分为包绕外侧沟后端的缘上回(supramarginal gyrus)和围绕颞上沟末端的角回(angular gyrus)。

2、内侧面:前界为中央沟的末端至胼胝体的延长线,后界为顶枕沟,由楔前叶(precuneus)、扣带回后部(posterior cingulate gyrus)和旁中央小叶后部(posterior paracentral lobule)组成。

 

三、顶叶主要功能区[4-5]:

1、初级躯体感觉皮层(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):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(Brodmann 3、1、2区),接收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、温、触、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。

2、次级躯体感觉皮层(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):位于中央后回下面的岛盖皮质,和双侧躯体感觉(以对侧为主)有关。

3、精细触觉和实体觉皮质中枢:位于顶上小叶(有些也把内侧的楔前叶包括进来),主要包含了Brodmann 5、7区。

4、运用中枢: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(主要为Brodmann 40区),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。

5、视觉性语言中枢(visual speech area):又称阅读中枢,位于顶下小叶的角回(主要为Brodmann 39区),靠近视觉中枢。此中枢受损时,视觉没有障碍,但不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,称为失读症。

 

四、顶叶癫痫不同区域受累表现[6]:

1、初级感觉区受累:癫痫发作以对侧(很少同侧或双侧)局灶性躯体感觉发作开始,最常见的是伴有针刺感和/或麻木的感觉异常,常会以Jackson方式逐渐扩散,受影响身体部位的运动活动通常会随之发生。

2、非优势侧顶叶皮层受累:癫痫发作可能表现为身体形象的扭曲,静止的肢体出现运动(例如漂浮)或姿势改变(例如扭转运动)的感觉。也可能出现躯体错觉,例如感觉身体某部位变大、变小、缺失或被拉长、缩短(身体远端或舌头更容易受到影响)。累及中央旁小叶时可能出现以影响生殖器感觉为特征的表现。

3、次级感觉区受累:可出现局灶认知性癫痫发作,随后可出现无法移动的感觉,这种感觉可能会以Jackson方式逐渐扩散,并可在在受影响的身体部位出现阵挛性抽搐。

4、顶枕交界处受累:可出现局灶性认知性发作伴有视物错觉(物体看起来变得更大或更小)。可以看到眼球的偏转运动(通常是对侧的)或癫痫性眼球震颤(通常快速成分朝向病灶对侧,而慢速成分回到同侧),眼球运动通常发生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,并可能伴随着头部或躯干运动,另外可能会出现复杂的视觉幻觉。

5、优势侧顶颞区受累:可有局灶性认知发作的特点,表现为语言障碍以及出现阅读、计算和写作困难。

6、额顶盖受累:癫痫发作特点可表现为面部(嘴巴和舌头)的阵挛运动(可能是单侧的)、喉部症状、发音困难、吞咽或咀嚼运动以及出现流涎过多。 也可有自主神经受累的表现(可涉及上腹部、泌尿生殖系统、胃肠道、心血管或呼吸系统)和情绪(例如恐惧)的改变。 此外出现味觉幻觉较为常见。

 

五、顶叶癫痫头皮脑电图特点[2, 7]:

发作间期:头皮脑电癫痫样放电除了中央区、顶区外也可以出现在其它脑区,有些可以是多灶性的,有些也可以表现为正常(特别是靠近顶叶内侧的),有些可仅有局部的慢波活动。发作期:有些头皮脑电可没有明显改变(特别只是单纯局灶性感觉发作时),有些继续演变为其它发作形式时可表现为广泛性的抑制模式、一侧性或非侧向性的节律性活动,有较多顶叶癫痫发作时的头皮脑电缺乏足够的定位和定侧信息,需谨慎判断。

 

 

参考文献

  1. 王玉平.  癫痫术前评估脑电图图谱.  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1.
  2. Panayiotopoulos.  癫痫综合征及临床治疗.  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2.
  3. 芮德源.  临床神经解剖学.  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7.
  4. 柏树令.  系统解剖学. 第2版.  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0.
  5. 贾建平.  神经病学.  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9.
  6. 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. parietal lobe seizure (Accessed may 1, 2022).
  7. 刘晓燕.  临床脑电图学. 第2版.  北京 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7.